华 夏 品 牌 艺 术 家 网

首页 >> 特别报道 >>政策 >> 专访|当一位记者决定去做艺术家
详细内容

专访|当一位记者决定去做艺术家

“如果毕加索出生在AI时代,他还会是艺术家吗?我们今天都可以是艺术家吗?”

在前不久一场公开讲座上,受邀主讲人林明杰收到了台下艺术爱好者的提问,他给出了肯定的答案,并说道:“AI时代是实现自己梦的时代。”

近日,《中国收藏》杂志记者走进上海静安雕塑公园艺术中心,也走进了林明杰用艺术作品为观众营造的“梦”。作为第七届静安国际雕塑展的室内展,这场“鱼有梦——林明杰艺术作品展”汇集了林明杰近些年最具代表性的创作成果,涵盖布面油画、纸本彩墨、亚克力综合材料、柴烧陶瓷、装置、数码影像等作品。

今秋,不少观众走进上海静安雕塑公园艺术中心,只为奔赴这场“鱼有梦——林明杰艺术作品展”,该展览将持续至11月10日。

令人玩味的是,欲观展览“真容”,还须先抵达公园内一座平层建筑的地下空间。顺着阶梯一步步往下走的过程中,光线逐渐暗下来,如同人由浅寐进入深眠,脑海中出现难以名状的画面。猛地一抬头,红与蓝的大面积色块闯入眼帘,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之下,让人意识到——大梦已开启。

这个周末,想和艺术家一起追“梦”去吗?

文丨本刊记者 陈曦

知名艺术评论家、艺术家林明杰(摄影:何曦)

梦境一

“造梦者”的多重角色

可能有人想问:林明杰是谁?

先给你一个关键词:葱。没错,你可能也围观过2022年那场刷爆朋友圈的线上“葱展”。在那场“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”的葱主题创作狂欢中,不少人第一次体会到了艺术的零门槛,领会了“艺术源自生活”的真谛。林明杰正是这场展览的策划者。当然,你可能还曾从报纸上读过他撰写的新闻报道,也可能见过他拆解艺术史上的大师和艺术发展的规律,“辣评”艺术圈的乱象,或是为某些失败的艺术品“拍砖”。

林明杰为“葱展”创作的《簪葱仕女》也是此次展品之一,吸引了不少观众前去互动。

网络上有一个热词叫作“斜杠青年”,被用来描述那些不满足于单一的、固化的职业,而去涉猎不同领域、有着多重职业和身份,追求多元生活方式的年轻人。林明杰正是这样一个有着多重角色的人,但这些角色并不是他后天有意识地去慢慢塑造的。

他最广为人知的身份是记者——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科班出身,曾奔走于时政、财经、社会、科技、文化等各行各业新闻报道一线;他也是资深艺术评论家——作为新民晚报艺评专栏《林距离》的主笔,他凭借深入浅出的行文,观点独到、一针见血的评语以及犀利又不失幽默的文风,吸引了一大批忠实的读者,还出版了随笔集《艺术是同床异梦》《艺术是漏网之鱼》。而如今解锁艺术家这一“隐藏角色”,又带给了人们不少惊喜。

展览现场有两面电子屏幕滚动播放着文字“弹幕”,这些发人深省的句子皆选自林明杰的艺术评论文章。

当《中国收藏》杂志记者问到:60岁才第一次举办大型艺术个展,您觉得晚吗?林明杰表示,其实自己从小就爱画画,却并没有机会走上艺术之路,而是依照父母的期望一路用功读书、考重点大学、从事主流行业。但他的画笔却从未放下,直到高考前,他都还会每晚去文化宫画画,画到半夜才回家。在数十年的记者从业生涯中,他虽以文字为主业,但能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,领悟到各行各业的底层逻辑,思考着社会发展进步的规律,这些又都成为他艺术创作的养料。

“我做艺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,既没有生在艺术世家,没有考进艺术学院,也没有从事艺术行业。后来‘混’进艺术界,还‘混’到了美院教授、艺委会主任等头衔,其实我自己过去从未想过这些。可能人生一小半是人为,一大半是天意,顺其自然。”林明杰感慨道。


技术支持: 网站建设 | 管理登录
seo seo